王伯頎老師接受小世界訪問:攜手復歸之路 用愛與支持點亮未來

陳鏡媄2024-12-29
記者 陳鏡媄、陳欣瑜、陳韻安/採訪報導

更生人復歸社會後,面臨的挑戰不僅是生計,還有偏見等難題。然而,透過政府、協會與家庭的多方支持,使他們能透過技能培訓與心理輔導,逐漸找回生活的方向與信心。這些資源不僅協助他們調適心理,也有效降低再犯風險。雖然偏見與誤解依然存在,但他們的故事證明,透過堅持與支持,每個人都能在逆境中找到希望,開啟新的未來。

Table of Contents
就業技能 銜接未來
溫暖陪伴 重拾希望
消除偏見 共創未來
心理輔導諮商 降低再犯機率
逆境重生 用心創業再出發

就業技能 銜接未來

財團法人臺灣更生保護會新北分會(下稱臺灣更保)主任陳美霞表示,受刑人不論刑期時長,即使只有一個月,仍會與社會產生隔絕。因此,臺灣更生保護會在每位受刑人出監前一個月,便會入監進行一周一次的密切輔導,而更生保護作為意願保護並沒有強制性,在詢問過受刑人意願後,就會在第四周進行就業輔導。

監所也有許多技能培訓的資源,2020年9月法務部公布實施新修正《受刑人作業實施辦法》,監所與企業合作推動自主監外作業,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鄭元皓提到,這些友善廠商多為社會中明顯缺工的行業,如工業、輕工業及農業。此舉除了可以改善缺工問題,更生人也能學習一技之長,與傳統監所的委託加工相比,更有助於出監後復歸社會。

矯正學校以敦品中學為例,該校擁有四種專業群科,校長郭宗裕說明,學生可以利用感化教育時間學習技術,校內也設有不同類型的國家級考場,利於學生考取技術證照。若是學生矯正期結束後想繼續就學,校方也會協助安排,將學生轉銜至適合的學校。

陳美霞認為,讓更生人擁有正當的工作是預防再犯的重要條件,有穩定的收入,才會有穩定的生活。更生少年關懷協會輔導資源中心主任陳彥君亦表示,協會擁有許多職場中繼站,例如:「未來咖啡廳」提供更生少年在復歸社會前能有個「緩衝期」可以進行銜接。

溫暖陪伴 重拾希望

除技職培訓的實作課程,更生人吳先生認為,家庭給予的支持也擁有很大的力量。他提到,在台北監獄時,監所提供瑜珈、心靈課程等,可以讓更生人和家人一同參與,進而增進情感。財團法人基督教更生團契秘書長林瑛珠也說明,現在各監所都有推行家庭支持方案,以桃園女子監獄為例,曾邀請過孩子入監參與活動,透過互動,不僅增進雙方的了解,也能認知對家庭所需背負的責任。

郭宗裕表示,每位學生每周一至周五有兩次的面對面接見時間,如因時間或交通不便,也能透過視訊的方式進行,在母親節、中秋節及春節,也都會安排懇親。若是有成果表演,也會邀請家長共襄盛舉,他坦言,其實學生在離開學校後,最大的支撐仍然是家庭。

針對這些學生,郭宗裕提到,政府部門提供資源補足學生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例如自2022年起,每位學生一進學校就會安排社工與其對接,希望透過長時間的互動建立信任關係。他亦分享,各班導師及輔導老師也十分用心,在校園行走間時常能看到師生在進行談話,期盼透過陪伴,讓這些學生體會到被關心與重視的溫暖。

消除偏見 共創未來

陳美霞提到,更生人在求職過程中確實會面臨不少困難,因此除了鼓勵外,也應適時提供心理建設。郭宗裕補充,雖然無法完全避免挑戰的發生,但可以協助他們提前了解可能面臨的情境,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

陳彥君分享,許多客人一開始並不清楚未來咖啡廳的員工,其實是協會的服務更生對象,往往在送餐時,注意到更生少年身上的刺青,進一步了解咖啡廳背後的故事後,才明白其中的意義。她認為,這是改變社會對更生少年既定印象的好契機。同時,更生少年阿富(化名)也利用協會資源錄製Podcast,分享自己和其他更生少年的經歷,希望讓社會更加了解他們的努力與成長。唯有消除偏見、共同支持,才能真正為他們創造一條嶄新的道路,為社會注入更多溫暖與希望。

心理輔導諮商 降低再犯機率

根據司法官學院犯罪防治研究中心發布的犯罪狀況及其分析,鄭元皓表示,從各類犯罪的趨勢來看,不同類型的犯罪呈現出不同的變化。近十年來,詐欺犯罪數量緩慢上升,而竊盜、殺人等傳統犯罪則逐年下降。整體來看,台灣近十年的犯罪率仍是持平的狀態。

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王伯頎表示,現今的犯罪型態因科技進步而日益複雜,新型的詐騙手法以及新興毒品層出不窮,因此,如何防範也成為至關重要的問題。針對酒駕與毒品犯罪均涉及成癮問題,鄭元皓提到,加重刑罰雖具有威懾效果,但對於降低再犯率的實質成效有限。例如,加長酒駕犯罪者的監禁天數,對其戒除酒癮並不再犯的助益不大。因此,政府自2018年起推動「毒品緩起訴」,旨在讓吸毒犯在緩刑期間可以進入社區或醫療機構接受藥物與心理治療,藉此降低再犯風險。

此外,王伯頎指出,大多青少年犯罪往往源於家庭功能失調或同儕影響。矯正學校對青少年的心理問題十分關注,並提供一對一的關懷與輔導。敦品中學秘書李宜昌說明,學校設有多間專業的諮商室,並聘請具有執照的心理師,專門協助學生修復心理創傷、調節情緒以及規劃職涯等專業輔導,幫助他們逐步回歸正軌。

財團法人利伯他茲教育基金會社工員黃子袁表示,心理輔導在犯罪防治中尤為重要,心理輔導如同一座橋樑,通過會談過程了解受刑人的真實需求與想法,便能藉此機會傳遞正確的觀念與方向,讓受刑人思考後做出正確的判斷,達到預防再犯,進一步協助其改變行為。

逆境重生 用心創業再出發

由於社會對更生人的標籤化,因此許多更生人選擇創業作為重新出發的契機。曾是幫派堂主的藍永旗花燈藝術工房創辦人藍永旗表示,在服刑期間參加製作花燈的課程,並對此產生興趣。出獄後,他決心金盆洗手,將曾經握在手中的槍,換成製作花燈的工具,並創辦花燈藝術工房。他提及,在創業初期曾因資金不足而面臨挑戰,但隨著接下各種標案,也讓收入逐漸穩定。甚至在2010年,日本首次邀請台灣花燈參展,藍永旗也成功將他製作的花燈展出於日本。

同樣作為更生人創業的「傳說中的大哥手作工坊」老闆劉祐誠,曾是手下擁有許多小弟的角頭大哥,他也毫不避諱地將這段經歷當作攤位名稱。劉祐誠提到,創業初期在夜市擺攤賣蛋捲,但每天收入僅幾百元。然而,現在能夠順利開店,歸功於時任臺灣新竹地方檢察署檢察官許大偉,他某次經過夜市時,憑職業直覺猜測劉祐誠可能與監所有關,便上前詢問。得知劉祐誠面臨的困境後,主動幫助其尋找資源,協助他申請無息創業貸款並添購所需器材,還鼓勵他參加職業訓練,並考取烘焙證照。

更生少年關懷協會則透過未來咖啡廳提供職缺,幫助更生少年重建人生。阿富表示,他曾因案件未結案,需經常跑法庭或是檢驗等原因,在工作上頻繁請假,導致雇主大幅縮減其上班時數,讓他感到挫折。後來,他透過保護官的資源得知更生少年關懷協會,隨著工作逐漸穩定,他的生活作息也日趨正常,因此遠離過去的狐朋狗友。他也分享,自己目前就讀社會工作系,計畫未來從事關懷更生少年的工作,並希望運用自身經歷幫助更多的迷途少年。

郭宗裕表示「無論過去如何,每個人都應該擁有一個全新的機會去改變。」藍永旗、劉祐誠和阿富通過接受社會各界的支持,並結合個人的努力,成功實現了人生的逆轉。他們逐步找回了自我價值,並讓過去的錯誤不再成為人生的阻礙。

▶️新聞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