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頎老師接受中央廣播電台訪問「死刑有條件合憲 學者:只是死刑存廢爭論的中繼站」

時間:2024-09-20 19:54 新聞引據:採訪 撰稿編輯:劉玉秋

針對憲法法庭今天(20日)作出113年憲判字第8號判決,認定死刑「有條件合憲」,學者認為,此判決並未挑戰大多數支持死刑的民意,社會動盪較小,對政府會有好的政治效果,也形同幫賴政府拆了炸彈,是否執行死刑將是下個階段的焦點。不過,也有學者認為,可判死的「最嚴重類型」不明,此次判決只是死刑存廢的「中繼站」,仍有爭論隱憂。

王信福等37名死囚認為死刑侵害人民受憲法保障生命權而聲請大法官釋憲,憲法法庭20日判決,殺人等罪死刑合憲,但也對判死設下重重關卡,必須符合情節最嚴重,且要求強制辯護、行言詞辯論及各級法院合議庭法官須採一致決等,才可判處死刑;且對於具精神障礙或其他心智缺陷而影響自我辯護者也不得判處死刑。

死刑「有條件合憲」是聰明、符合大致民意的判決

對此死刑「有條件合憲」,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廖元豪表示,此判決符合大致民意需求,而設下的「附條件合憲」絕大部分在實務上已經施行,並不會隨著釋憲結果而改變太多,此次大法官採取偏向美國派的做法。廖元豪說:『(原音)這次憲法法庭其實採取比較美國的做法,大體上承認可以有死刑,但是設了很多門檻跟條件,讓執行與審判更嚴謹、嚴格,但不排斥還是保留這個選項,所以大法官的判決是很聰明的。』
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暨研究所副教授王伯頎也持相同看法。他認為,部分死刑合憲、部分死囚可提非常上訴的判決很「藝術」,但至少與8成3支持死刑的民意沒有背道而馳,也接近9成6被害人家屬觀點,他對於大法官限縮死刑的適用,但仍保留死刑為最後的手段,並未一意孤行直接宣告死刑違憲表達肯定。

附條件合憲的下一步 依法執行死刑成焦點?

而廖元豪也進一步指出,此次大法官雖然沒有挑戰社會多數的看法,設下的判死條件與實務上也差別不大,凸顯大家都希望保有死刑,但要有嚴謹的程序,且確保比例原則,這也是法院、大法官的共識。廖元豪也建議社會下一個階段可以對政府多一點監督,因為隨著死刑部分合憲的宣告出爐後,已沒有不執行死刑的藉口,大法官已幫賴政府解了套、拆了彈,就應該依法執行。廖元豪說:『(原音)以前的藉口已經沒有了,以前你說我們這些人都在聲請釋憲所以我們不執行,現在釋憲結果已經出來了,可以去非常上訴的去非常上訴,沒有理由的就請執行吧,大法官也知道才這樣判的,我覺得這個判決從純政治來看,我覺得幫賴政府拆了一個炸彈了啦,看起來是對政府有好的政治效果,社會動盪也比較小,這是很清楚的。』

學者憂:「最嚴重犯罪類型」不明 問題恐層出不窮

不過,台灣大學法律學院退休教授陳志龍則擔憂,此次判決是「正反並存(ambivalent)、兩難(dilemma)」的判決,僅明確認定犯擄人勒贖而故意殺人者,不問犯罪情節嚴重程度處唯一死刑違憲,但其餘部分都在討論罪的成立,並沒有觸及「罪」與「刑」的關聯性。他認為大法官僅認定「最嚴重犯罪類型」才可判死,但「個案犯罪情節類型」不夠清楚,反而著重在須強制辯護及行言詞辯論,且各級法院合議庭法官須達一致決才能判處死刑等枝節上,未來問題恐會層出不窮,律師會強力論辯個案的犯罪類型是否為「最極端」,並無解決死刑本身究竟有無違憲的爭議。陳志龍:『(原音)會造成一個大問題,很多案子不是屬於最嚴重的犯罪就不能判死刑,就要判無期徒刑,無期徒刑又會對社會又造成危險性,替代方案是什麼,他都沒有碰這些問題,所以要有整個配套措施他都沒有。』

王伯頎也說,「有條件下死刑合憲」,但條件不明,欠缺細緻的量刑標準,他期待未來透過修法,制訂配套以符合罪刑相當。他說:『(原音)比如說他今天到底是失手的、故意的、甚至殺人的人數這些都有比較不一樣量刑的基準,今天他失手或故意,他到底會不會導致他未來假設是無期徒刑,是不是10年可以假釋?或20年可以假釋,或終身監禁不得假釋,他在後面相關配套應該要有更細緻的分級制度。』

主張死刑違憲的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顏厥安則說,他認為此次憲法法庭判決不夠理想,可受爭議之處相當多,但是整體而言,仍看出不少往廢死大方向的努力。顏厥安說,這次的判決,大法官主要著力在司法權行使的控制,實質上創造了相當多宣告與執行死刑的程序與實體障礙,而判決一方面好像又肯定了死刑合憲,但是實質上卻又迴避了對死刑的徹底討論。顏厥安認為,如果死刑的執行與方式,違反憲法保障的正當法律程序以及侵害人性尊嚴,仍可能構成違憲的酷刑,這為死刑可能違憲指出了「某種」論證方向,但他認為大法官錯過了一次歷史契機,相當可惜。

死刑釋憲只是中繼站 社會溝通、配套不能停

死刑存廢在台灣已討論數十年,隨著此次釋憲結果出爐,台灣對於死刑的爭論是否塵埃落定?王伯頎持保留態度。王伯頎說,此次釋憲對死刑的存廢只是個中繼站,絕對不會因此而終止,因為嚴格限縮判處死刑的要件,但欠缺明確與細緻的量刑基準,未來仍可能隨著其他重大社會案件發生時,能否判死將會再度引發爭論。

王伯頎說,隨著「部分死刑合憲」的判決出爐後,台灣未來若要逐步邁向廢死,政府必須強化對社會的溝通,設法說服8成3支持死刑的民眾,他認為完整的配套措施還未完成前,絕不宜貿然實施廢死,否則難以服眾,而後續的配套也一定要有緩衝的期程。

▶️新聞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