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伯頎老師接受TVBS新聞訪問:誘騙海外工作已過時! 當前求職詐騙轉鎖定斜槓接案 新鮮人、專家分享這幾招自保

記者 葉郁甫 / 攝影 鄭勝為 / 責任編輯 新聞中心 報導
發佈時間:2025/07/14 22:00
最後更新時間:2025/07/14 23:21

暑假實習旺季,不少即將畢業的大學生開始進入職場試水溫。但不論是在網路上找實習、或是求取正職工作,都得加倍留心!求職詐騙手法再轉變,不法之徒鎖定Z世代新鮮人更在乎工作和生活的平衡,因此大打高薪徵才、自由接案到在家用手機工作,藉由網路陷阱,騙取新鮮人的個資,或是身分證和帳戶。

大學四年轉眼即將結束,實習生 Emma 把握最後一個暑假,進入企業實習,嘗試在真正踏入職場前累積實戰經驗。

「未來找工作時,我會優先考慮曾經實習過的領域,薪資合乎行情,主管願意提攜後輩、工作氣氛好,對我來說就是好環境。」Emma 說。

她不僅參與實務工作,也積極關注求職資訊,不過面對看似「高薪輕鬆」的徵才廣告,Emma 並不輕信。

「我會先查公司資料、官網,問問學長姐或看看網路上有沒有評價,如果查不到任何資訊,就會存疑。」Emma 展現出Z世代對求職詐騙的高度警覺。

根據人力資源平台和防詐APP公司共同執行的問卷調查,數據顯示,Z世代年輕人重視的不僅是薪水,更在意福利、團隊氣氛、學習機會與工作趣味性,在一間公司長久穩定發展甚至已經不是主要考量。因此對「彈性自由」「快速升遷」「在家用手機賺錢」等話術特別容易上鉤。

人力銀行資深經理林書伃指出,詐騙手法已從「高薪出國包吃住」進化為「多元接案」「會員制平台」「短影音接案」等新型態,讓人防不勝防。

銘傳大學犯罪防治學系副教授王伯頎提醒,新鮮人往往對科技熟悉但缺乏實務經驗,加上追求方便快速的面試流程,如 LINE 面試、視訊聊天錄取,都成了詐騙可乘之機。

調查也發現,五成受訪者,曾接觸陌生通訊群組或私人帳號聯絡的徵才邀請,另有兩成曾被引導下載不明 App 或點擊可疑連結;被騙出國或要求繳交保證金的雖減少,但騙取個資、帳戶仍是主要風險。

王伯頎分析,「詐騙集團最看重的是乾淨的金融帳戶,這對如今的他們來說,比一筆錢還值錢。」

新鮮人若不慎提供帳戶,可能不只財損,還可能被捲入犯罪。因此,專家提醒求職時「三不一查」原則,包括 不繳錢、不交證件、不輕信錄取;以及查清楚公司背景與合法性。

此外,王伯頎也建議,大學端應考慮在大四下學期的必修課或班會,納入求職詐騙防範教育,讓學生進入社會前,具備基本的風險意識與辨識力。

在步入職場的關鍵時刻,如何在追夢的同時避免跌入陷阱,已成為Z世代年輕人邁向職涯的重要課題。

▶️新聞連結